引言
近期和一位从事结构设计的朋友聊天,聊到日常用的是Creo/Parametric这样的大型三维设计软件,公司也进行了软件的正版化 ,安排了专业的 培训;但是在三维设计、二维工程图设计中,还是面临不小的挑战;最后还是从淘宝上花了点小钱,买了整套的国标配置、国标的标准件库等,才算马马虎虎用的起来。
朋友所在公司虽已初具规模,对数字化已有不少投入,但仍存在各类卡点、堵点;对于广大的小微企业及个人工作者等来讲,Creo/Parametric等大型三维软件的使用,面临的挑战应该会更大。
想想也是,软件操作层面的技能,只要有心,相关的书籍是琳琅满目,学习资料、各类视频也相当丰富;那是不是具备了软件操作层面能力,就能无障碍的进行三维模型,就能画出漂亮的国标工程图呢?显然不是这样,中间缺失了很重要的环节,本地化 适配工作。
国际化和本地化
当前主流、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(Computer-Aided Design
),主要还是国外大型三维设计软件为主,如 CATIA
、Creo
、UG
、SolidWorks
等,这类厂商在产品开发时,注重的是 国际化,快速将软件推向不同国家、快速占领市场。本地化 工作一般由各个国家的支持服务团队和各级代理商完成。
广大用户,购买了软件,并接受了专业的培训,如果没有专业团队进行 本地化 工作,软件在落地过程中,还是会困难重重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:
- 每个国家的工程标准体系各异,软件初始安装后,一般默认都是厂商公司所在国的标准;例如单位、模板等。
- 软件仅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框架,是空盒子,工程中的各类库、符号、模板、材料库等是没有的,没有这些基础库,工程设计将寸步难行。
- 大型的三维设计软件,其配置也相当复杂,配置选项数量庞大;以Creo/Parametric 8.0 为例,其显性的配置多达 2000多个,还有各类隐性的配置;这么多的配置,一般很难使用基于UI的方式进行管理,大多是通过直接修改配置文件的方式进行管理,这又增加了配置的难度,一般人员很难驾驭这么多的配置选项和复杂配置方式。
- 除了国家标准,企业还有其内部标准(企标),如何配置出符合企业标准的基础环境,也非一般的结构工程师能处理的。
- 对于部分特殊的业务需求,软件的OOTB是不满足的,往往需要对软件进行定制化开发;这类软件的定制,往往需要软件的服务商定制开发,周期长、成本高且容易出现水土不服,出现花了大价钱,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。
- 软件本身的功能,就没有很好的考虑国内的使用环境及场景,导致使用繁琐,容易出错。
小微企业及个人工作者
对于大中型的企业,内部一般有信息化部门负责Creo类软件的维护及管理;同时企业一般会请软件的代理商、咨询服务商甚至软件原厂商,开展软件的实施项目,进行软件的使用培训、标准件制作、软件基础环境配置、定制化开发等本地化工作。
这类项目的财务支出,少则十几万,多则上百万;如果你想用几万块钱,找专业的团队进行上述本地化工作,那“不好意思”,没有专业的公司愿意接手。因为专业公司内部分工明确,此类项目需要的业务调研、方案定义、项目开发、交付、维护等,每个环节都需要不同角色的人参与,都需要消耗人天
,各个环节汇总后,项目实施需要的人天,轻轻松松大几十天,甚至几百天,加上差旅费用,各类管理费用,几万块钱根本就是亏本的生意,无法覆盖成本。
Creo/Parametric等大型三维软件,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时,软件卖的贼贵,一套软件可以抵北京三环内一套房的;当然软件的咨询服务费用也很高,一人天的报价,大概大几千的样子,软件原厂商的服务价格更高,甚至上万。 当下内卷严重的环境下,估计现在至少也需要两千左右吧;即使是这个咨询服务的价格,几万块钱也是买不了多少个人天。
这么高的财务支出,对于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工作者,是无法承受的。他们用的Creo/Parametric软件,本身都有可能是“爱国版”的,软件厂商都懒得发个“律师函”,因为没有油水,收的租子都覆盖不住法务成本,对此也是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(准确的讲,应该是假装看不见
),放水养鱼,如果可能,等养肥了再收租;即便绝大部分这类企业长不肥、长不大,通过这种方式培育市场,何乐而不为呢。
所以,Creo/Parametric用户群中,那些没有实力请专业公司进行“本地化”工作的用户,只能“百度”、“淘宝”等,八仙过海、各显神通了。
这部分用户是被“遗忘在角落”的,有没有一套通用的、专业的解决方案,一方面成本上可接受,另一方面又能满足这类用户不那么高的要求呢?